未来拉开孩子差距的,不是成绩,不是智商,而是这5个习惯
作者 | 茱莉
前两天,一位好友发朋友圈表示:想到孩子的教育就焦虑、茫然。
显然,双减对我们的影响,刚刚开始。
有人迷茫。
有人用力过度。
下面这位来自湖南长沙的蒋先生,因为陪孩子学习,连续几天大发雷霆,随后,开始出现胸痛症状。
去医院就诊,被诊断为急性心肌梗死,要接受介入手术,疏通血管。
医生表示,蒋先生情绪的巨大波动,是疾病发作的主要诱因。
新闻一出,引发无数网友共鸣。
其实,焦虑和过度反应源自对未知的恐惧。
如果我们对学习的本质多一些了解,或许能淡定许多。
今天,我们就从辅导孩子的角度切入,来聊聊家庭教育的关键点。
01
看懂小学成绩的欺骗性
你身边或许见过这样的小孩。
他们小学成绩一直不错。
低年级时,每门基本都能考满分。高年级了,也能门门考九十大几分。
然而升初中后,成绩突然就跳水了。
家长慌了,问:到底怎么回事?
北京重点中学教师于晓冰在《减法教育》一书中,解读过这种现象。
如果你留心观察会发现,小学阶段绝大多数考试,范围都很明确。
老师带着学生们反复练习。
考试时,把老师划定的那些固定知识点,照葫芦画瓢,在卷子上再写一遍,基本就能得高分了。
中学以后完全不同。
比如,初一就不只考初一的知识,而是考整个小学加初一的内容。
初三考的是整个九年义务教育的内容。
高考,考的是整个十二年的内容。
考察范围越来越大,涉及到的知识点也变得更散乱、更复杂。
那些基本功不扎实的孩子,考试成绩出现大跳水,也就不意外了。
说白了,小学时候,同样考高分,质量完全不一样。
一个孩子平时不好好学,快考试时突击下,也能取得不错的成绩。
另外一个孩子,平时扎扎实实学,课外阅读量可观,小学阶段的考试,就很难显出他的优势。
一旦考试的范围扩展开来,无法临时应对,这两种学生的真实能力就完全暴露出来了。
好的越好,差的越差。
这给父母的警示是什么?不要太过关注孩子小学阶段的成绩,而要引导孩子关注学习本身。
眼光看远一点。
陪孩子养成好的学习习惯,平时扎扎实实做好阅读拓展。
允许孩子学得慢一点。
只要每一步都踏踏实实,总有一天,你会看到惊喜。
相反,长期只关注孩子的某次成绩,做错的某个题目,甚至不惜败坏掉孩子的兴趣,真正是捡了芝麻,丢了西瓜。
02
日积月累,真的很重要
我表姐家的儿子,成绩一直很稳。
某次班会上,被老师拎上台,要他分享下,为啥成绩一直这么好?
他憨憨地答:我也不知道啊。
让老师哭笑不得。
我认为,我是知道答案的。
他现在读初二了,从未上过任何补习班,但他超级爱读书。
日常沟通中,发现他对哪方面感兴趣,表姐就给他找哪方面的书。
各种书和杂志,买的借的,加一起一年能读近千本。
而且,表姐时不时会向儿子“请教”,听他分享读书感悟,或者听他复述某个喜欢的故事段落。
这个过程中,读过的书,就慢慢融汇到他的知识系统,成为他的宝贵储蓄。
坚持阅读,坚持拓展课外知识,其实是很多学霸的共同点。
于晓冰老师讲过这么一个英语学霸的例子。
不管啥样的选择题,题目读完的瞬间,这位学霸就能找到正确答案。
同学问,何故?
答:“感觉。其他选项读起来硌牙。”
因为经常观看英文原版动画、电影,经常读英文原版小说,有大量、优质的语言输入,于是就形成了传说中的“语感”。
这就是学霸们的秘密。
当然,这背后少不了父母的托举。
就像前不久,《中国诗词大会》上令人惊艳的那个北京小学生。
她叫鞠昕桐,今年10岁,但已经有1919首诗词的储备量。
鞠爸爸表示:
“家里几乎每个地方都放着国学类的书籍。沙发、书桌、餐桌、床头、厕所都有,随时可以阅读。”
不仅如此,爸爸还会陪着女儿一起写诗,玩诗词游戏。
整个过程,完全不需要催逼。
甚至不需要花多少时间,每天几分钟,十几分钟都行。
重要的是,坚持,坚持,再坚持。
一点一滴累积。
慢,就是快。
03
设立目标,并积极反馈
清华大学学者刘梦霏,曾专门研究过网络游戏的魔力。
她发现,网络游戏总会给玩家设个目标,每完成其中一个小目标,立刻给“糖”:
要么是经验值,要么是徽章,要么是武器装备。
反正,你总能快速看到自己的进步和收获。
这就是游戏的迷人之处。
陪孩子读书,也完全可以模仿这一点:给孩子设立目标,并争取给他们清晰、即时的反馈。
这个目标当然要是长远的。
以孩子学语文为例。
长远目标就不该是下次考试得多少分,而是真正培养出孩子的阅读兴趣和鉴别力。
要实现这个目标,就要在尊重孩子喜好的基础上,扩展阅读范围。
不论国内还是国外的,不论古代还是现代,不论是文学作品还是历史、地理、哲学,都可以尝试涉猎。
紧跟时事的报刊杂志也非常好。因为跟身边的事息息相关,更容易引发孩子的兴趣和思考。
当然,不要奢望一口吃个胖子。
只要孩子有一点努力的表现,就立即给孩子积极反馈,这样可以帮孩子保持动力。
附送一些好用的话术,来自育儿专家罗静博士的推荐:
- “我发现你……,这就是……”
比如:“我发现你今天写字非常投入,作业速度都快很多,这就是专注的魅力!”
- “我都不敢相信……”
比如:“我都不敢相信你能做出来这么难的题目,我都不会做!”
- “谢谢你……,让我可以……”
比如:“谢谢你的分享,让我可以听到这么精彩的故事。”
- “你是怎么做/想到的?”
比如:“这么精彩的比喻句,你是怎么想到的?”
总之,帮孩子学会,付出的所有努力,都值得庆祝。
04
鼓励孩子独立思考
心理学者罗玲指出一种怪现象,就是很多小孩看起来很刻苦,总觉得他应该学到很多了,可成绩却总是不见起色。
比如,一些孩子,笔记写得特别漂亮、工整,但是成绩却差强人意。
很多看起来很用力的中等生,只是在机械地做着大人要求做的事,内心却并不在乎:我所学的好在哪里,哪个地方有趣,我还想要知道什么……
简单说,就是缺乏思考。
学习之于他们,不过是项不得不完成的任务。
这也是为什么,很多育儿专家都不建议过早地送孩子上补习班。
因为补习班基本就是直接给孩子解题套路和答案,孩子照着做就行了。
久而久之,孩子产生依赖,自主思考的快乐和能力,也都被抹杀掉了。
怎样养出一个爱思考的孩子?家长的引导很重要。
比如,在孩子好奇地向你提问时,最好能快乐地回应,“真是一个好问题!”然后陪孩子一起去查找资料,寻找答案。
孩子求助某个数学问题时,更不要立即给他步骤和答案。最好带他回顾学过的知识点,鼓励他利用好草稿纸,自主地寻找答案。
自行探索得到的答案,和大人直接提供的答案完全不同。
习惯了自行去找答案的孩子,才能积累“我可以攻坚克难”的斗志,逐渐建立起“我能行”的自信心。
简言之,日常生活中,就要少替代,多尊重孩子的独立性,允许他有探索、犯错和反思的空间。
孩子的思考过程,远比答案更重要。
05
发挥父母潜移默化的影响力
心理学有句话:父母是什么人,比父母为孩子做什么事,更重要。
父母的生活方式对孩子的影响,是自然而然且深刻的。
比如,一个朋友是学心理学的,她经常会在闲聊时,跟女儿科普心理学知识。
某天,女儿要参加学校组织的话剧表演,台词太长,总背不住。
她在安抚女儿后,跟女儿讲起了艾宾浩斯遗忘曲线。
朋友告诉女儿,一段一段地背。
背住5分钟后重复一遍,20分钟后重复一遍,1小时后,9小时后,1天后,2天后,5天后,8天后……再重复一遍。等你上台表演时,想忘都忘不了。
女儿照着做,果然见效。
她很愉快地感受到了心理学的魅力。
如今,小姑娘刚读六年级,已开始涉猎心理学、哲学,并能运用心理学原理,去开解自己身边的同学了。
当然,不同的家长,有不同的影响孩子的方式。
我请过一个帮忙做饭的钟点工阿姨。
她自己没什么文化,却有个读名牌大学的学霸儿子。
我一度好奇,她是如何教儿子的呢?
某天,我随口提起某道菜好吃,她就认真地查资料,非常仔细地在笔记本上写下那道菜的烹制方法。
那一刻我就明白了,她这种踏实做事的态度,必定也早“传”给了她的儿子。
说到底,养孩子,不必总盯着别人如何做。
找到自己的生活节奏,做好自己就够了。
你擅长什么,喜欢什么,你的时间和精力放在哪里,
你就能在哪方面深刻影响到你的孩子。
06
最后,附上人民日报分享过的有效方法,可以转发和孩子一起学一学。
正所谓,工欲善其事,必先利其器。
祝所有小朋友,都能够快乐学习,健康成长!
—— End ——
作者:茱莉。部分图片来自网络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。
本文由「
贵州之窗 」 原创或整理后发布,欢迎分享和转发。
原文地址:
https://www.guizhouzc.net/muying/2553.html 发布于
2021年10月26日