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小学需要“好吃、好看、管用”的教科研

江苏 苗蔚林

历时三个月的教学案例评比活动随着获奖证书的发放,这项工作结束,但活动给我们带来的思考却是刚刚开始。

【现象】

基层学校教师需要层次较低的专业技能相关评比平台提高教艺。与一般公职人员的数量相比,中小学教师人员数量非常大,这么一大批人的专业素质参差不齐,要实现国家提出的“教育公平”,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让教师的水平要“平齐”,而提高较低专业素养的教师水平靠什么?专业技能相关评比的平台就是一个非常好的选择。但实际工作中,低层次的平台越来越少,高层次平台获奖率很低,大多数中小学教师参与专业技能评比都是参与者,随着时间的推移,索然无味,职业倦怠成为常态。

【观点】

笔者以为:中小学最需要的好吃、好看、管用的教科研活动。

所谓“好吃”,就是教科研活动如一盘菜一样,对于作为参与主体的中小学教师而言,觉得“好吃”,愿意去吃,吃得下去。这是比喻义,本意就是:有关部门举办的教科研活动,中小学教师只有觉得好,才会愿意去参加,乐意参与其中。

所谓“好看”,就是中小学教科研这盘菜,对于作为举办者的教育管理者而言,对活动的氛围、形式与内容很满意,有宣传价值,“好看”是举办者需要的“政绩感”。

所谓“管用”,中小学教科研这盘菜,做菜的人觉得有用,才会愿意做;吃菜的人同样觉得对自己身体健康发展有用,才会大口去吃。对于举办者和参与者来说,各取所需,满足双方的诉求。就教师而言,对职称晋升、能力提升、提高收入管用,;就教育管理者而言,对提升成绩分数、在上级面前有面子、填充管理业绩管用。

但是,在开展什么样的教科研活动上,有两个不同的看法。

【分析】

甲观点持有者(教师):觉得平台太少、太高。

太少,教育部门越来越不喜欢举办中小学教师的专业技能方面的比赛,只顾抓分数教学。太高,很多比赛高大上,基层教师的水平根本就不可能达到,或者达到的仅仅是凤毛麟角,绝大多数人与获奖无缘。当然,希望平台再多一些,要求放低一些,也不排除少数人有希望不劳而获的思想。

乙观点持有者(教育管理者):平台不能太多,要求不能放低。

多了,教师的注意力会被吸引到参与活动评比上,影响课堂教学提升质量的主业。低了,会让那些混日子的教师很轻易地拿到所谓的“证书”,他们本来就是混日子的心态,这样,就更不关注班级教学与管理工作。

两个群体,两个观点,有明显对立之处。

0b5df408e8c54680bfbd0b58a3b5a49d

那么,如何协调双方的观点,让双方利益都最大化?有办法,准确地说,有许多办法,遵照“好吃、好看、管用”的原则,参与者与举办者各退一步:适当降低要求(好吃),适当增加评比的平台并丰富形式(好看);提供的平台必须与课堂教学紧密结合并适当扩大获奖面(双方都管用)。

老师们要低平台获得荣誉,管理者要教学分数与质量,那就将两者要求融合到一起,放低一些要求,紧紧围绕教学质量。明确核心内容:只有促进教学质量的平台才可以获得荣誉。不搞没有教研的教学,也不搞脱离教学的教研。普通的教师,就把教研目标聚焦在教学各环节的质量提升上,不要去做那些相对空洞的理论研究。

就甲乙双方的观点看,老师们有“研而不教”倾向,教育管理者有“教而不研”倾向。尽最大可能避免“研而不教”与“教而不研”两种错误倾向,“好吃、好看、管用”是协调的最大公约数。

优秀教学案例评比,就是基本符合这种思想的一个平台,我们在设计这个活动的时候,要求案例需要包括教学设计、集体备课、教学反思、个人上课图片等四个部分,基本原则是必须原创。写教案是做教师的基本能力,因此,这个平台的起点不高,集体备课能够增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,这是教育管理者力推的一种教研形式;课堂教学之后的反思是提升课堂教学技能最有效的方法之一,对老师的教学素养提升有直接的提升作用。应当说,基本切合了“好吃、好看、管用”的原则。

但是,在评比过程中,我们还是看到了一些不愿看到的东西,就是教案设计的原创率不高,这与现在的网络发达有重要的关系。平台降低了,但非原创的文案就说明了还有一部分教师专业惰性很重,需要进一步提升对教育教学工作的主动性,守住师德底线:该自己做的事情一定要自己做,这才是合格的教师。

f9cc201d91de46fb8416402cfcd73a11

话题:
No Tag