孩子常说的“yyds”,正在毁掉孩子的思考力
前段时间,在 B 站上刷到一则视频:
课堂上,一位班主任朗诵了班上学生的作文:《我的班主任》。
不得不说,学生调侃起班主任来,可谓是毫不留情呀。
从“鲁班”“人类高质量男性”等网络热词,不难看出:学生们都是5G冲浪选手,同时和老师的关系也不错,不然也不敢这么大胆。
但是,也有不少家长担心,现在的孩子张口就是“集美”、“xswl”、“yyds”、“绝绝子”等网络词汇,会对孩子的语言表达和思考能力带来影响。
比如,像“深藏blue”“爷青回”,这些孩子理解起来比较困难,不符合语言习惯的词汇,会阻碍孩子的正常语言习惯与口语的表达能力。
同时,也会对孩子的学习产生影响。因为这些网络词汇在使用过程中,是跟语文课程标准相违背的。
比如,网络中常出现的“酱紫”正式书写应该为“这样子”;“怎么辣么可爱啊!”中的“辣么”正式书写是“那么”。
如果孩子长期使用网络词汇,那他在语文上的表达,特别是写作文上,就会经常出现词不达意,不符语文课程标准,而导致被扣分。
随着网络用语的滥用,社会出现了一种新型的社会病“文字失语症”。
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对2002名受访者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,76.5%的受访者感觉自己的语言越来越贫乏。
豆瓣上有小组叫“文字失语者互助联盟”,有14万余名受“文字失语”困扰的网友聚集在这里,探讨表达能力退化的问题。
很多人表示,当自己想表达什么时,却不知道怎么说,只能用流行的高度概括的网络语言进行表达。
迅速发展的大量网络用语直接束缚了我们的语言能力,我们所有的表达和情绪都用简单的梗、表情包和流行语来表达。
我们的嘴巴只是这些流行语的载体,没有思考,没有组织,久而久之,我们的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被简化和约束,失去自如地用文字表达想法的能力。
当孩子习惯了直接使用网络词汇,自然就不愿意思考如何去表达了。
如何正确地对待网络用语,引导孩子如何正确使用,才是我们作为家长更应该做的。
并不是所有网络用语都是积极向上,也有消极的,负能量的词汇。
前段时间,人民日报就发表过一篇文章,点名批评了「伞兵」一词,里面提到:
网络造梗,大多时候是无伤大雅的,但不意味着没有限度、没有底线。“伞兵”被乱用,就是对英雄队伍的污名化,更是对语言环境的污染。
很多网络词汇,像“屌丝”“夺笋”之类的词,没有什么价值,是坚决要抵制的;前提是要求家长对当下的网络流行语言有一定的了解。
其实,在日常生活中使用网络词汇,是无伤大雅的。但是如果是在演讲、写作文这种正式场景里使用网络词汇就非常不合适了。
因为这些场景本身就要求使用规范的语言,其次并不是所有人都知道你使用的网络词汇到底是什么意思,一不小心容易让别人对你说的话产生误解。
所以,要提前给孩子打好预防针,明确使用的界限和场合,不然孩子写的作文再好,老师看不明白其中的网络词汇的意思,必然是要扣分的。
“文字失语症”的根本原因是互联网碎片化阅读、短视频的兴起,以及我们自身阅读量的缺乏导致。
家长想培养孩子的表达能力,方法也比较简单,就是多读书,读好书。
中青报社会调查中心的调查显示,60%的受访者都认为语言贫乏的表现,是不会说诗句或成语,而这些都是可以通过我们的阅读行为改变的。
家长可以在家里搭建读书角,把孩子的书放在一起,建立起孩子对书的归属感。
每天有固定30分钟的阅读时间,家长要以身作则,给孩子起到榜样的作用。
同时要培养孩子成为主动的阅读者,因为主动就意味着思考,保持思维的活跃,只有这样才可以把阅读接受的知识转化成自己的东西。
具体做法是:家长和孩子在阅读完后,轮流分享复述阅读的内容,说一说自己的理解;这样做对孩子的记忆、理解、逻辑和表达能力,都是不错的锻炼。
美国的阅读课堂上,有一种很好的方法,叫做「五指复述法」。
每一个手指,代表故事的一个要素,从拇指到无名指分别代表:
背景(Setting)、人物(Character)、问题(Problem)、事件(Events)、解决方案(Solution)
按照这 5 个方向复述故事,慢慢地,孩子就能学会清晰条理的表达了。
还有一种方法就是每天写日记。可以是两三百字的短文,不需要太长,也不用写得多好,每天坚持写。
在这个基础上,可以让孩子通过作文教辅书,学习一些写作技巧,进一步提升写作能力。
文字和语言,一定是会随着社会发展,推陈出新的。
对孩子来说,他们还没有深度思考的能力,很容易被网络词汇所误导,我们能做的,就是帮孩子保持深度阅读,独立思考的能力,做自己的主人。
搜狐号@美可玩故事
本文由「
贵州之窗 」 原创或整理后发布,欢迎分享和转发。
原文地址:
https://www.guizhouzc.net/muying/2353.html 发布于
2021年10月9日